职业教育情境化优质课堂教学研究

网站编辑:杨金玉发布时间:2023-11-30浏览次数:37

一、优质课堂教学要素

笔者对调研数据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课堂革命背景下职业教育情境化优质课堂教学”发展方向、教学模式、课堂设计、教学组织四个方面中赞同率较高内容的特点、作用及与现状的契合程度。

(一)确定了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融合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已进入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新时代,质量提升离不开优质课堂。优质课堂建设对建设优质学校,扩大优质教育,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优质课堂是促进个人实现成功和社会良好运转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情绪和价值观的集合体,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课堂改革步调下,职业教育将培养懂理论、会操作、有操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将情感元素融入传统的知识能力体系,使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提升到人格素养、精神信仰层面,使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融合发展,从而打造职业教育情境化优质课堂教学。

(二)凝练了翻转课堂与教师团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使课堂教学由“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反思,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养成。调研结果表明,教师团队是教学的主体。随着“双高建设”的稳步推进,各院校建立了相应的教师团队,包括教授团队、科技创新团队、“三体”教师团队等,将翻转课堂与教师团队授课相结合,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人才资源共育共享,促进课堂革命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三)总结出思政教育与职业能力并驾齐驱的课堂设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发掘和提炼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将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须的“全面的职业能力”与之相融合,并以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呈现,传递知识、能力、态度、情绪和价值观,实现优质课堂教学。

(四)梳理了明确任务与适时评价全程贯穿的教学组织

明确的学习任务能够使学生紧跟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有的放矢进行学习。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科学合理,评价方式可操作性强,评价标准清楚明确,能有效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对学生起到提示、引导和督促作用。要将明确的学习任务与适时的反馈评价贯穿课堂全过程,使课堂学习有路径可遵、有目标可循,同时教师应思考育人目标达成度的检验方式,及时开展诊断与改进。

二、优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

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构建优质课堂需要根据课程设计及教学内容,适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有效互动。如任务驱动法,教师在学习情境中设置简单的岗位角色,使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职业认同感;案例引导法,讲述真实的企业案例,使学生听故事、看时事的同时,感受职业使命感。同时,要完善并建设高质量微课、课件、案例、题库、图片、文档等电子及纸质资源库,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撑。

(二)校企融合不深,实践比例不够

目前,各院校校企融合深度有待挖掘,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还需要靠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来驱动,产学研结合的育人路径还要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校企合作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同时,课程实践学时比例应适当加大,要引进真实有效、契合岗位需求的企业项目和任务,有效开展职业技能训练。

(三)学法指导无效,教学改革迟缓

教师应秉承综合性、操作性、系统性原则对不同层次水平、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渗透与训练。目前普遍存在缺乏学法指导或指导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教师课堂授课重传授、轻指导,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改革不彻底。对此,各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学法指导与学科育人相结合;基于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与教学改革相同步;激发深度学习,学法指导与素养提升相促进;运用信息技术,学法指导与学习评价相整合,在情境教学中开展合理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考核标准不明,评价针对性不强

目前各专业课程考核普遍采取单项任务考核与综合任务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互评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师傅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元评价。但是,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针对性不强,对一些思政目标缺乏具体可评、可测的标准,无法达到全任务覆盖、全过程覆盖。

三、解决思路及措施

(一)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情境化优质课堂

校企深度融合,优化校企合作运行制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将企业文化、情感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在知识、能力获取过程中完成情感教育,提升职业素养。聘请企业工匠大师加入教学过程,校企共同组建多种多样的教学团队,打造丰富多彩的社团项目,共同完成情境化优质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区域内资源多元共享、多元评价,形成校企人才培养共同体,发挥企业和专业优势,打造优质课堂。

(二)教学资源升级,建设优质化精品课程

借助“双高建设”项目平台,整合校企现有资源,重组课程情境模块与工作任务,搜集典型案例,全力打造各级精品在线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建立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实时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主体,使评价目标可评、可测、可视。开发新形态活页式校企双元规划教材,提升优质课堂辅助工具质量。开展课程思政、课堂革命活动,凝炼典型教学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就业指导,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培养。

(三)强化教师培训,打造精英型梯队师资

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制订教师全员轮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方案,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选聘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推动“双师型”教师规模不断扩大,为打造优质课堂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针对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对外开展技术服务与社会交流,为区域及行业服务,发挥教师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课堂不仅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也是“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教师、教材、教法质量和水平的“集中展示区”。通过探索情境化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带动高职院校专业课堂教学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给国内职业教育“课堂革命”视角下优质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参考。

来源:节选自《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