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何以“引人入胜”?

网站编辑:杨金玉发布时间:2024-02-08浏览次数:2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找准学生关切点、需求点、兴趣点,重构话语体系,将思政课打造成为真正“引人入胜”的课程,是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议题。

“引”:善用课堂导入技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那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大量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引入技巧至关重要。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网络平台传播的负面信息、个别媒体的恶意引导等,引起了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怀疑,认为上思政课就是来听说教,抱着“摸鱼”混课时的心态或者抵触心理而来,课堂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也就能为后续课程的讲授奠定良好基础。

关于导入的方法,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已有大量研究,比如故事导入、质疑导入、复习导入、联系导入、悬念导入等,但这些方法是否可以直接运用于高校思政课中有待商榷。思政课大多是公共基础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基础、兴趣需求、学习习惯等均不相同。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背景、关注点、话语体系等,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切不可千篇一律,万年不变,打击学生的求知欲。

“人”: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但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因采用大课制而多以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为主。如何将学生跑偏的思绪重新拉回到课堂中呢?这还应回到学生群体本身,要完全紧扣“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对知识充满自信,对课程充满热忱,对学生满怀关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教育气氛。其次,要勇于打破“满堂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适度让渡话语权,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让学生适度表达,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增加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最后,要研究学生喜爱的叙事方式、话语体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小切口讲好大道理,实现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的转变,做好理论知识内容解构的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入”:丰富课堂在场体验

“入”就是在特定的场所,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营造特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在场体验,沉浸于教学情境中,并有所感、有所悟,进而增进情感认同,提升价值认可。近年来,国内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在探索突破系统讲授的单一维度,增加专题教学、实践教学,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以移动的思政课堂的形式,带领学生走进各类教育基地,通过讲解、朗诵、话剧等开展现场教学,增强了学习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邀请专家学者现场授课,开展交流研讨,近距离感受教师的情绪表达,深化了现场体验。

数字赋能思政课使得学生进入特定教学情境成为可能。例如,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大思政课”体验中心,师生可以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深度体验历史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式”和“沉浸式”课堂的乐趣。此外,抖音、B站直播也为创新思政课的网络教学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学生可以实时通过刷弹幕、刷礼物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感悟,在这种互动中寻求群体感,增进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伴随着互联网、5G、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政课的授课场域也被不断拓宽,实现了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联动,而思政课教师也应利用新技术为课程建设赋能提效。

“胜”:实现师生双向奔赴

从教学实践来看,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共情”的过程。思政课教学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丰厚自身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达到师生的共促共进。那么,如何能达到这样令人向往的胜境呢?抛开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使用,必须聚焦到课堂的另一个主体——思政课教师。如果仅有先进的教学技术、前沿的教学方法,但缺乏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赋予这些手段和方法以灵魂,那么这样的思政课依旧索然无味。一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定然能将思政课讲得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口服心服;定然能在授课过程中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定然能找到与学生情感交流的碰撞点、价值融通的契合点,用温度和情怀感染学生。

结语

“引人入胜”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引”包括了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人”指的是要关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入”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在场体验,让师生沉浸其中;“胜”则是一种佳境,一种师生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境界。“引人入胜”的创新变革,可以吸引大学生从低头到抬头再到点头,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同时,思政课教师用学识魅力、人格情怀、坚定信仰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也可以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

来源:辅导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