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如何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
高职院校在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时,应紧密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特点,遵循思政课在“共知”、“共情”、“共鸣”和“共行”四个方面的作用,充分运用职业教育特色和资源,以期在学生中有效传播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下为具体实施策略:
一、强化理论指导,提升“共知”程度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系统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及重大意义,确保学生对其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将民族知识、民族历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和现实意义,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激发情感共鸣,增进“共情”体验
教师应通过讲述各民族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共享的文化遗产、共同奋斗的发展历程,以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支持政策,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情感联系。利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影视作品赏析等方式,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情认知,增进各族学生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交融。
三、结合专业特色,深化“共鸣”内涵
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例如,在职业技能训练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携手并进、互帮互助的实际效果。通过专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
四、倡导知行合一,落实“共行”举措
高职院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组织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地区志愿服务、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等项目中去,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效应
在思政课堂中引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的事迹,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投身民族地区建设的优秀毕业生等,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励学生见贤思齐,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此外,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实践工作者来校开展讲座或交流,分享他们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经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榜样。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情感教育与理性认知相统一,既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又强调培养其实践能力,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积极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
李春燕: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贺 栋: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主任